🧠 人类社会活动原则:身体的边界与思想的自由
在上一篇博客中,我粗略地谈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。这一次,借着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社会讨论,我希望系统地记录并提出一套更具普适性的“人类社会活动原则”。 📍 原则1号:身体自由的边界 每个人都拥有自由行动的权利,但前提是不对他人的身体造成实质伤害。这是最基础的社会底线: 不得殴打他人、未经同意触碰他人身体,更不能发生非自愿的性行为。 在公共空间中保持“最低不侵犯距离”是默认礼仪。西方电梯中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,而在国内常见肩并肩站立,虽有文化差异,但底线一致:避免身体强制接触。 若获得对方允许,可进行不造成伤害的接触行为,如理发、按摩、针灸、运动中的身体碰撞等。 即便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,仍不得逾越法律红线——如杀人、投毒,这类行为触犯的是社会根本规则。 这一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皆有适用。历史上那些将某些群体视为“生来可被奴役”的社会形态(如旧西藏的农奴制、非洲黑奴交易)均属违反此基本人权的罪恶。现代社会的法治系统正是建立在对这一“身体边界”原则的广泛遵守上。 🧠 原则2号:思想自由、表达责任与司法实践 思想必须自由。即便一个人内心充满极端、禁忌甚至不合时宜的想法,只要未外显于行为或语言,就属于个体思想领域,不应被规训。 如伊夫林·比阿特丽斯·霍尔在描述伏尔泰的思想时所言:“我不同意你的观点,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。”表达权是自由社会的核心,但一旦思想外化为言语、文字或行为,并进入公共领域,表达者就必须面对社会反响与责任。 信息的传播往往夹杂事实与态度。比如: 在小群体中说某人“傻逼”,是一种态度传递; 在网络公开平台发表对某群体、宗教或历史的尖锐评价,极可能冒犯他人,如称某明星粉丝“都是傻逼”、邀请伊斯兰教徒吃猪肉、对犹太人宣扬纳粹美化言论、称女性多么不好等。 表达是否构成“冒犯”,往往不取决于内容本身,而取决于接受者的主观感受与价值观。 这也导致在全球范围内,对言论边界的理解差异巨大: 美国允许公开评论总统; 朝鲜则可能因言论被关押; 一位“亲日”者在中国论坛上称日本留给东北良好基础建设,即使言论部分为事实,也足以引发广泛愤怒。 ⚖️ 案例分析: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 该事件中,一名男生因瘙痒抓裆部,未与女生发生身体接触,也无言语冒犯,但被女生视为性骚扰。这类事件中,若只凭观感或价值判断,很难形成可执行的司法依据。 同样,若女性穿着暴露进入公共空间,是否构成对男性的性骚扰?如果我们认同“穿衣自由”,就应承认表达形式的多样性,而不能仅凭他人不适来定义违法。 这些主观层面的判断并无普适法则。既然世界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“主流价值观”,司法系统就不应轻易介入这类纯主观争议。主观行为不应被纳入定罪逻辑,它们属于社会文化辩论范畴,而不是法律强制干预的对象。 🕌 宗教信仰与公共规则的边界 信仰可以规范个体自身行为,但不应干涉他人自由。例如: 伊斯兰教可要求信徒不吃猪肉;...
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新星
最近我在考虑让孩子出国留学,还是走国内路线的时候,发现其实国内的培养体系不仅能避免高额的异地生活开销,更重要的是在价值观的培养上,更适应这个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。 其实很多年前,大概在2015年的时候,我就动过直接移民的念头。那时遇到一个境遇相似的同事,攀谈起来,发现他虽然家庭生活并不幸福,但写代码却很开心。工作上也有回报,于是他一个人带着孩子艰难地移民了,公司也帮他办了L1绿卡。我很佩服他的勇气——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,肯定很艰难。虽然他社交不多,却总是能直入核心话题。我问他以后打算怎么办?他甩了甩头发,笑着说:“凉办。”后来从朋友圈略有耳闻,他过得也挺好的。 我们中国人讲“成家立业”,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如果家庭不幸福,人是很难立业的。当然,现代生活选择很多,也有人一个人立业,或者谈个对象就立业,那种不结婚但生活也不错的状态。也许这种情况需要放在长时间维度里去看:回顾人的一生,有一个坚实的家庭后盾,事业才无后顾之忧。至少古人说得好,如果一个人精神不快乐,是难以专注于事业并取得成功的,这个道理简单几句话就讲清楚了。 成长在中国,其实是非常独特的体验,有好也有坏。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生活,都会很不一样,几乎没有可比性。 这种独特性在于:我们这个民族刚从百年屈辱中站起来,大家都在拼命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,国家也从过去的意识形态斗争,进化到如今的精细化运营和管理,有挑战也有机会。 好在整个国家的人都在奋发图强,努力改变自己,改变国家的命运。这种冥冥中的内心呼喊与回应,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。 我从农村走出来,在城市中靠着努力争取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。我还记得98年世界杯主题曲里,一个黑人唱着“Do you mind if I play”,大概意思是他加入了西方的社会舞台,去踢球、享受快乐并赢得比赛。那个时候,一个小小的种子就在我心中种下了。虽然最终没有驰骋球场,但我走遍了很多地方,见识过不少世界级的软件开发团队,也算是用自己的方式,加入了世界合作的洪流。希望的种子,就是这样给人一个愿景,然后悄悄等待它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。 我们这个民族有着璀璨而悠久的文化,许多富有历史教训的词汇在西方是没有的,比如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。几千年的经验摆在眼前,在如今中美竞争激烈的历史背景下,尤其值得我们回顾老祖宗的智慧。只要稍有观察就能看出:美国这一代人在走下坡路,而中国这一代人则更有骨气、有精气神,正在崛起的新力量,并不比他们差。 如果美国继续保持开放,吸引全球人才来追逐“美国梦”,也许还能维持住优势。但如果走向封闭,那么走下坡路的可能性也非常大。 江苏城市联赛搞出了全球第一大联赛的气势,一下子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。原来只要组织得当,没有假球、没有乱象,大家还是很有参与热情的。我们这些在苏州工作的年轻人,怎能不为家乡感到自豪?而组织者们,是否也跟我一样是80后?默默地在背后改写着传统,开启着新玩法?这让我非常期待。 毕竟,老一代退下去了,新一代站起来了。 作为80后一代,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到很多烂片,尤其是那些刻意搞笑的俗套剧情。我妈看得哈哈大笑,什么婆媳矛盾一看就知道是演的。如今我开始看到越来越多有深度、有内涵的视频和电影。 很多曾被西方垄断的技术,现在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逐步突破,并寻找更好的选择。虽然芯片和操作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,但已经可以看见希望。 我常常觉得,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。过去我们被技术垄断压制,如今我们前辈在生产线上辛苦赚来的钱,正在变成技术、实力和基础设施。 最近被推荐去听了周深的《光亮》,听了很多遍。那种“几千年一刹那,轮回路转”的表达,正是中文的擅长之处。这也许解释了,很多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才子佳人,最终评价“还是中国好”,文化底蕴深厚,很多年前就已经了不起。因为在英语语境中,他们终究还是被划分为某种族群。哪怕在美国获得了技术领域的高度成就,回国后会更native,更被认可。既然能带着美国的头衔回来,何乐而不为呢?精英们总有更多选择。 但国内也并非没有危机。一代人努力换来的房产财富缩水,意味着他们的劳动成果正在被消耗。那么是谁赚走了这些财富?显而易见,是那些早期炒房族、体制内隐形炒房团体,甚至是贪污者。他们在高点卖掉房产,办了外国国籍,子女也转移出国,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和房奴的债务。每当想到这些出卖民族利益、捞完就走的权贵阶层,我就会想到红色革命中“诛九族”的做法。但酷刑显然不是解决方案,真正的问题在于制度设计太粗糙——应改进它,而非推翻它。否则就会像Elon Musk创建“美国党”一样显得可笑。世界充满争议,动不动掀桌子,并不是一个好伙伴应有的姿态。 在中国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:随便逛一个论坛,虽然话题受管控,但评论区却藏不住全国人民的嘴,总有“漏网之鱼”。在这里你能看到真实的观点梯度,跟那漫长的鄙视链类似。你会发现贪污也分三六九等。那么问题来了,我们该用意图来评判,还是用实际影响?比如一个铁路大佬主导几万亿项目,却私下贪了几十万。这算贪污吗?他也许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,却也搞办公室恋情,甚至干预下属婚姻。你说把他搞下去换一个不懂行的新人,真的划算吗?有些人勤勤恳恳几十年,贪了十几万却被判30年;有的人贪几亿却能缓刑。这公平吗?在中国,“公平”尤其难,因为人多、情况复杂。 但我们还是要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。 我一直想总结一些基本原则。 比如人与人的互动有千万种形式,但核心无外乎几点: 首先,人有自己的意愿,也有行为的自由,这些可以影响自己、自然或社会。但前提是——不能违背他人意愿去触碰对方身体。哪怕是握手,也要对方愿意,更不用说亲密行为。 比如你是同性恋,喜欢什么都可以,只要双方同意,且合法。但中国的道德体系目前并不完全接受这样的自由。在组织内,出轨甚至会被视为违纪。组织还没准备好面对每个人完全自由的选择。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模糊地带:组织内的领导是否可以凭借公权力光环影响他人,从而发生所谓的“权色交易”?这种模糊的定义,让人难以判断是自由恋爱,还是滥用权力。 更复杂的是言语自由的问题。你可以自由地思考,但表达的自由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尺度。比如,你能随便说“同桌是傻逼”吗?对方显然会感到冒犯。江浙沪人可能会和你辩论,东北人也许直接动手。不冒犯他人可能是大多数人认同的社交底线,但如果你只是觉得对方“很土”,这种表达是客观描述还是冒犯?私下和小群体说,算冒犯吗?这些逐渐形成了分化。...
虎丘湿地公园四次行
在 Copilot 团队工作了一年,大抵是老板也意识到我们卷上了天、累坏了,破天荒地给我们放了一个 4 月 25 日的 recharge day。我们国内老板也顺势在 27 号给放了个假。 国内团队适时地给我们整了一个虎丘湿地皮划艇活动。 这地方我已经来了四次了。 第一次来,旁边有一个高大又显得另类的教堂,高耸的十字架,一眼就能认出来。不过印象最深的是,公园门口停车场满了,掉头沿路没找到停车位,只得又驶回了高架立交,绕了好大一圈才兜回来。期间媳妇没少埋怨我,明明可以违章停一下,非要找个好位置,结果找着找着就走回了高架入口。我当时的 argument 就是交警会贴条,虽然也是胡扯现编的,但气场必须要在。下车后,两个人还有点在气头上,她走在我前面几米,我紧跟着,心里忐忑,不知道这次会怎么收场。这时候闭嘴不说话,往往是最安全的策略。一路上都没顾得认真看教堂。 进入公园正门后,顺着人流往前走,渐渐走到了一大片湿地,修整平坦的步行道,河边有一大片花儿小草,杨柳在河边摇曳。媳妇看到这片美景,气头消了大半,转过头来笑着对我说要吃雪糕,只得又转回公园门口买雪糕。 两个人在湿地公园里兜兜转转,心情也放松惬意了不少。苏州公园的美,跟厦门不同。厦门是多姿多彩的,花儿绽放着五颜六色。记得五缘湾湿地,有海,有花儿,有红色的木桥,天空是蓝的,带着点深紫。而苏州则是一色的绿——杨柳绿、松树绿,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绿。春秋时节,绿也略有不同:浅绿、深绿、黄绿。但本质一样,就是绿色。 那时候刚来苏州不久,有一股探地图的冲动,从园区硬腿子跑过来。 这地方确实有点远,我大哥家就在高新区这里。虽然是大哥家,因为上一代兄弟关系,我们这一辈走动不多,属于过年打个招呼,平时各过各的那种。小时候还经常打架,扭打在床上。印象里大哥总是力大我几成,我扭打不过,只能认怂。现在想想,那些事很遥远,却又近在眼前。 大哥成绩不好,高考三次失利。最后一次,是住在我家备考的最后几天。当时我家在县城里,考点就在我家旁边。大哥临时搬来住。大伯嘱咐万叮咛,要好好考试。 我妈准备了鸡蛋青菜面,还买了粽子。空气里本该弥漫着紧张备考的气息,大哥却兴高采烈地跟我讲打篮球的事,说要打篮球,勾手进球贼帅。 我知道他又考不上大学了。 果然,最后也只是考了个大专。大伯吃饭时埋怨我家招待不周,爸跟大伯爆发了激烈的争吵。没动手,估计也是小时候打架吃亏,只能嘴上埋冤。 心情不好可以理解,但肉眼可见的是,城镇跟农村的见识差距拉得越来越大。 第二次来,是一年后的一个工作日。这次没有停车烦恼,吸取了上次教训,做足了停车攻略,因此顺顺利利。媳妇说,只要顺了,一切都顺。上次就是不顺,虽然她也说不出所以然,姑且算是吧。这种道家的思想,不知道她怎么又跟佛家思想融合得这么好。 这次我们手拉手跑进了旁边的教堂。 教堂一如国内其他教堂,高高的屋梁架空,空空如也。教堂里安静得能平复内心的伤痕,很想找个角落听别人祷告,睡一觉,肯定很安详。只是因为是工作日,牧师也不在,估计礼拜天才开门。我们在巨大的太阳阴影下,感受着三角形的设计美学。 这一次我们认真逛了公园,走了接近 5...
我对媒体乱象的看法
我对媒体乱象的看法 当下的媒体:混乱与迷失 互联网时代赋予了我们接触海量信息的能力,但也让媒体变得愈发复杂和难以信任。翻开新闻或刷一会儿社交媒体,你很可能会感到信息扑面而来,却鲜有真正重要的内容。而那些“爆款新闻”和“热搜榜单”,让人怀疑它们存在的意义。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,它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信息生态的混乱。从流量至上到信息割裂,从虚假信息的泛滥到单一视角的输出,媒体正逐渐偏离它的初衷:为大众提供真实、有意义的资讯。 问题背后的深层逻辑 1. 流量驱动的一切 我们活在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。点击、转发、评论,这些看似“活跃”的指标,实际上成为了内容生产的指挥棒。许多媒体为了获得关注,不惜追求哗众取宠,甚至牺牲道德底线。这样的激励机制,最终只会让公众被大量的低质内容所淹没,真正重要的信息却无人问津。 2. 算法创造的信息孤岛 你有没有发现,刷小红书、抖音时,看到的内容似乎总是你喜欢的类型?这是算法在起作用。它通过精准推送,让你沉迷于自己的舒适圈,却也因此隔绝了更多可能性。长期以往,我们的视野只会越来越狭隘,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会变得片面和失真。 3. 大V的垄断与话语权的倾斜 平台机制让流量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头部账号。大V们借此实现变现,而当他们被商业利益驱动时,输出的内容难免会失去客观性,譬如辛吉飞曾经号召大家重视食品安全性的重要,然后代言食品却制假造假翻车,这类我们经常看到大V翻车就是这个问题。 4. 虚假信息的泛滥 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上,谣言的传播速度往往远超真相。假新闻造成了恐慌,也加剧了社会的信任危机。而平台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,使得这些问题愈演愈烈。 5. 单一视角的霸权 无论是传统媒体,还是新兴的自由媒体,它们往往受控于某种意识形态或利益集团。这种单一视角的霸权,让读者看不到事件的全貌,只能被动接受片面的信息。譬如很多年前的美国,以为中国都是贫穷落后的面貌,再到现在凡是跟中国扯上关系的,都是中国威胁论。从一个贫穷到威胁美国安全,这些都是美国媒体霸权带来的刻板的形象,信息视角带来的问题。反之,我们也在国内天天看到的都是美国枪击案,可怕的零元购,仿佛美国人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 重建健康的信息生态 面对这样的现状,解决方法不可能简单,但也并非无解。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: 1. 让优质内容“被看见” 媒体平台需要弱化流量导向的激励机制,把展示优先级与内容的真实性和社会价值挂钩。建立透明的内容质量评估体系,让那些真正有意义的报道和观点脱颖而出。 虽然那些抖音流量是几百万的点击播放,相信我,很多信息都是垃圾,不值得一读,也没有实际价值。有些娱乐不是非得去看,可看可不看,但是重要的信息值得去报道,让人们知道。如果一窝蜂的按照流浪排行,劣币驱逐良币,最终的结果就是真话,没人听。讨人喜欢的事情,满大街。全民自我麻醉。 2. 打破信息孤岛,扩大视野 平台可以通过设计多维度的信息呈现机制,引导用户接触不同的观点。例如,针对同一事件,展示来自不同国家或立场的报道,帮助用户全面了解事件。 现在抖音的播报看似很多,实际上全是抖音的专业v拍出来的,而且最过分的是读的很多是一份稿子。这不是多维度,这反而是强化了信息偏见。...
我的金融改革思路
钱会自动生钱吗? 许多人会回答“会的”。他们会说把钱存进银行可以拿到1%的利息,理财产品可能有3%的收益,购买股票和基金甚至有更大的回报。所以,钱是可以生钱的。 但我认为不会。即使有300块钱,它的数值还是300块,钱本身并不会自动增值。接下来,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。 钱不会自己生钱 首先,钱并不会自己干活,钱没有腿,因此它不会自动升值。 借钱的难题 假设有一个陌生人问你借钱,你会借给他吗?大多数人会选择不借。同样,亲戚之间借钱很多时候也不收利息。这样一来,就产生了一个融资难题。比如,一个水果贩子发现如果借到100块钱,就能赚150块。假如他用100块钱进货,卖出后能赚150块,净赚50块。这是个很好的生意。但如果这个水果贩子没有朋友或亲戚愿意借钱给他,那么他就只能去银行贷款。 银行贷款的机制 银行贷款应运而生。如果我向银行贷款,银行通常会收取一定的利息,比如5%或6%。回到上面的例子,水果贩子发现即使在50块的利润中扣除5块的贷款利息,他还能净赚45块。这就是贷款的基本原理。 贷款有很多种,比如房贷、经营贷等。总体来说,贷款让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,借钱办大事。而银行通过收取利息,覆盖了风险成本。只要没有社会巨变,银行就可以长期从贷款中获得稳定的利润,维持自身的运作。 银行的储蓄机制 银行需要有钱才能借出去,这就涉及到储蓄。银行通过给储户一定的利息,吸引他们存款。比如,银行贷款的利息是5%,那么它可能会给储户2%的利息。这样一来,银行赚取3%的差额,储户拿到2%的回报,而贷款人支付了上述利息。 社会巨变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这一切看似很稳定,直到社会出现巨变。如果做生意不再赚钱,第一个受到影响的就是借款人。假设水果贩子进货100块,但只能卖90块,那么他自己都不赚钱,怎么还银行的钱和利息呢? 银行就会出现坏账。同时,银行还需要按照承诺给储户支付2%的利息。长此以往,银行会难以为继,甚至可能引发挤兑潮,导致金融系统的崩溃,进而引发社会的崩溃。 抵押物和风险 为了解决坏账问题,银行要求贷款人提供抵押物。这样,即使贷款人违约,银行还有抵押物可以弥补损失。然而,当房价大幅下跌时,抵押物的价值也会下降,银行仍然会面临无法收回坏账的问题。 重新设计银行体系 整个金融体系是不稳定且脆弱的。我们应该重新设计银行体系。 1. 钱不会自动生钱 我们必须承认钱不会自动生钱。 2. 储户的基本需求 储户最基本的需求是随存随取,永不损失本金。 3. 银行的运作模式 银行应该为储户提供全球活动的便利,随时存取,没有任何限制。注意,这里没有利息。如果有利息,意味着用户的钱被银行拿去参与了风险投资,无论是国债还是房地产开发,都有风险。历史上,美国次贷危机和国内地产危机都是例子,最终都是储户承担了风险。 因此,银行不应该给储户利息。 如何维持银行运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