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n
关于IT医疗的创新、改革
要不是腾讯收购搜狗,我还不知道,百度搜索、搜狗搜索的很大一部分搜索排行收入来自于医疗。360竞争的意义也在于打掉他们的医疗。
360打掉他们的决心很不错,但是抢食的意味似乎更重。
最终他们都做了一件事情,就是从医疗行业上吸血,最终成本悉数转移给了最终的消费者,病人。
我们并不是说,做医疗信息分类,导航,介绍,名医介绍,医疗资源配备是不对的。这些似乎替病人合理的分类,快速的引导介绍,舒缓压力,提前预知了健康信息,做到了信息透明公开,但是最终他们的商业模式是向医院收钱,医药公司收费,这些成本都会最终体现在药价、门诊费、治疗费、化验费等等上面。
如何打掉他们的商业模式,把他们的手规规矩矩的束缚好,不向医疗行业伸手,不吸医疗行业的血,才是真正的医疗搜索的健康形态。
说句不好听的,90%的网上医疗就诊,都是杞人忧天。
举个例子,有个人肚子疼,到网上求医问药怎么办?那你觉得医生没见着你人,知道你说的哪儿疼吗?你说的肚子确定是肚子区域?不是胃疼?不是十二指肠?不是肝脏?肾脏?不是阑尾?
但是医生一旦回复,据说还是收费的,病人就病急乱投医了。于是买药,乖乖的被恐吓的去医院检查,各种抽血化验。最终,原来只是肚子里响了一会儿气,吃了大蒜可能性较大。
医院的模式,也是以“免责”为最终设计原则。DR.HOUSE中的诊断dignose本是非常复杂的过程,应该众人诊疗,分析、推断的过程,分析病人的生活习惯造成的问题,从生活习惯上改变连锁反应,继而切断病人得病的途径、机理。实际上呢,却是各种免责推断,譬如肚子疼,为了防止是阑尾,他们选择了拍片,选择了验血。就算各种测试都做了,还是无法确诊,只能“疑似”什么症状。采用边治疗,边看治疗效果来作进一步诊断。
那我就要问了,既然你做了测试也不确定,何必让病人掏钱做测试。人家为什么可以做到,简单问答后,就敢于先治疗,再推断。敢于把病人当作一个复杂体,并不是需要拆散了这个复杂体,精确到零件的症状后才能治疗,实际上直接治疗,通过疗效,就可以排除一大部分病因。先简单dignose,直接treatment,最终analyse。而我们的医生,却没有这个“敢于”,没有胆量,魄力,选择了让病人不断的pay , pay , pay,最终还是不确定。
就我简单了解,很多便宜的广谱杀菌药,广谱消炎药,几乎治疗了很大一部分的病。何必让病人付出巨大的化验代价呢?
同时,可以得出“阴谋推论”,检测才是医院的财源。机器闲着就得回收成本。病人得源源不断的来,源源不断的去检测,吃国家的医保、大病统筹,套国家的医疗支出。
而怎么让病人过来,恐吓式的宣传则最直接。就跟360电脑医生一样,丫的说你有病,你不治疗心理就不舒服。
我们再反过来想想,有必要实施网络就诊吗?患者从中除了获得恐吓,还能得到真正什么便利吗?奇怪的是,我思考了很久,居然没有得到任何益处。病人或许得到了一些知识,但是这些知识是否对症下药,很难说清楚。任何的症状,与病理,是多对多的关系,只有经过专业的医学培训,多年的实践,才能轻松驾驭。
这就好像没人会在网上讨论汽车机修工的螺丝原理一样,因为就算是你的汽车,你也不用去关心他的内部结构,总之汽修工可以替你修好,你只管给钱。
我们建立医疗网站,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太在乎自己的命,自己的身体,远超过任何一切。强大的需求导致,出现这些网站。但是他们的设计,他们的作品,都与本质背道而驰。他们只是给人类可怜的命运添乱,让那些根本不具备辨识能力的人,接触了一大堆术语,最终结果是,居然还是他们埋单了。
网络就诊,或许更适合让医生与医生之间沟通,明确的依照各自的医技,沟通,探讨机理。
相反,我倒是觉得国家出面建立个人在线终身病历档案,个人习惯,生活状态,远比这些零星的诊断好。譬如一个人在某个医院做出了某某诊疗,治不好,想换个医院看看。或许他正在经历了某个疗程测试阶段,如果没有联网的了解,很可能下一个医院做出一样的第一阶段诊疗,导致延误时机。现在其实香港也已经出现了官方的电子病历互联计划,未来的趋势绝对不是一家企业独大,而是官方定制比较好。而官方制定,更适合让W3C类似角色的组织来参加,而不是让领导一拍脑子自己干,或者干脆外包给利益集团充当起喉舌。最好再来点儿什么OPEN SDK就更好了。
我一直都觉得,如果你拿到一个人的终身的参数、历史,推断这个人将来会在某些方面出问题都是必然,从而对症下药的推荐一些生活习惯、优异的规避措施,可以节省国家非常多的资源。
总之,最根本的是要官方组织起来医疗行业,让他们发声,督促他们创新、协作、规避利益插手,而不是让百度、搜狗、360这样的搜索企业,搀和其中,吸血其中,还让最终病人埋单,造成不敢生病,生病不敢救治,越病越穷,越穷越病的恶性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