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n
科技宅男狂想曲
电视上正在播放着奉化倒塌的问题追究问题。作为一个iOS程序员,我觉得这个真的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。
iOS程序员关于内存分配,有一句金口令,就是“谁使用,谁负责;谁分配,谁销毁”,责任必须落实到人。
如果拿准了这个万能定律,再来看看报道中的一些看似合理的自我解释,就显得轻而易举了。
1楼的住户,把部分承重墙打得千疮百孔,他们的托辞是:“政府应该起到监管作用,应该主动告知我不能这么干“。这样的结果就是政府压根没法监管,住户心安理得的随便拆。 如果换个思路,谁拆了,谁负责。那就不存在问题了,政府完全可以懒政,交给住户自己考虑能不能,以及责任自负。
当年的开发商总经理说,“有生产检查站,他们负责监督,要不然交了钱干啥咧,我是总经理总不能到工地看着吧?” 这句话就更有玩味了,政府设计监督制度,说白了就是KVO观察者模式。Key,value变化了,Observer主动收到通知。 这模式就存在一个问题,observer是被动接受通知,他可能不通知你出问题,也可能拿个假数据来糊弄你。瞧,狡诈的老板把责任全赖给了Observer,自己全然不管。 这样的模式在食品生产、药品监管上,也是被人诟病,政府如果试图做好Observer,那就是只能拼命轮询遍历,每个产品翻箱倒柜查个干净,但是那样效率又成了问题,抽查轮询谁,又会影响公平性。
政府最需要的做得,就是建立规则,厘定每一个细分责任。譬如责任开发商全包,开发商如果感觉自己付了大钱,结果建设公司没有交付足够质量的房子,可以继续追责建设公司啊。继而责任依次划分落实到农民工队伍的每个小组的工作管理上,每一块墙用多少水泥,几块砖头,这些都有明确的指导数据。只要管理得当,这些都不会出错。 电视上就出现过责任理不清的情况,质量检测公司说自己只负责检测,不负责提供加固建议;安监办则一方面推脱专业能力不足,一方面说责任在街道,还有部分责任在住建局。
这就出现了有意思的一幕,也就是说,每当一个事件发生,涉及到交叉部门处理时,政府内部部门,以及政企业都必须用集体通知的形式也就是Notification的方式去群发广播。 譬如房子涉及水电,监理,电信,等等,都需要跨部门通知、审批,都是群发。关键这群发,都是实打实的纸质办公,跑部门跑腿子不说,流程交叉,可能政府内部熟悉这个流程都不见得,足见低效低能。
这就说明当时政府的权力责任部门分配设计也出现了较大的错误。跟我们软件设计也高度相似,一个功能模块,往往是解决实际需求而成立的模块代码。但是随着功能越来越多,就需要优化模块,分割为更多的模块,让每个模块各司其职,形成闭环。 政府在这方面,显然做不到软件般的快速迭代,组建部门,拆散部门。那么工作小组则是一个不错的方式,譬如成立为开发商服务的一套班子,各班人马的精英,专业干好一个活儿,然后慢慢分解成一个个部门的任务来协作。
再回过来看,纯粹的谁创造,谁负责的原则对不对呢?还不够。如果只是追责任,那么责任人往往就是一个天生不怕死,不要命的,但是其他人都遭殃了,还无法索赔。
那么还有什么办法呢?那就是自由市场经济环境,只有开放的房地产市场竞争,才能带来房产质量的提高,低质量的房产开发商就不会得到青睐,高品质的开发商随便造个房子都能收到足够的回报。 这有点类似苹果的APP STORE竞争,开放自由的高品质竞争环境,催生了一大批的优质APP,他们的开发商也都得到了回报。而安卓APP市场则因为不保护优质APP开发商,纵容抄袭、复制,导致市场上的APP良莠不齐。 如果政府老是不管好自己的手,各种权力寻租,就必然会破坏了自由竞争,导致了中国一个典型的特色,就是每个城市的当地的开发商完全不怕外来房地产巨鳄。譬如南京的苏宁房子,开发的那么烂,物业管理这么糟糕,但是他们依然能拿到核心地块,他们依然卖的不错。而万科则只能拿一些高铁旁,半山边的地区偏差的地块开发。 当然了,软件业也存在这样的特色国情。那就是BAT各种自我感觉良好,放着facebook,youtube,twitter 404访问,自我感觉很良好的说,我们很牛逼,如何如何。
好吧,回归另外一个话题,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2,正在热播,各种人文情怀洋溢着。
几乎每个美食节目,都会说,食材来之不易,新鲜美味且地区性独有,厨师掌勺技艺多么难以琢磨,天时地利人和的催化天然般鬼斧神工。
我想说些不和谐的声音了。
那就是我们中华有这么多好吃的美味,他们居然都没有一家成为肯德基一样的世界性企业。为什么?
诚然,他们的中华老字号传统店,依然保持着永远的美味,但是为什么非要到特定的店才能吃到?多开几家店很难么?
记得知乎上曾经反思过“空肥皂盒与生产线的问题”,中国人自鸣得意的用电风扇解决了,而德国人傻乎乎的用计算机测重,计算,设计了一大堆东西。 今天把肥皂盒换了,变成车轮,你还能用电风扇吹吗?德国人的模块轻易的换了个参数,继续保持工作。
这就不得不说咱们美食行业企业家门,无法做到专业性,规模性。人家KFC那么多的食品研发人员,技术科研力量在研究怎么吃又划算,又好吃,还能兼顾经济效益。 而我们全部指望厨师技艺精湛,工资低廉。
我们总给自己找理由,说每个地方的特色食品都有地方特殊性。其实这些都是骗人的!
首先,食材有地区性特产,我们承认,但是快递现在总能一日达吧?地区特有的气压,温度,发酵总能模拟吧?食物的烹饪的技巧,真的无法机器批量制造吗?
你要说机器无法复制,那么人又怎么做到?无非就是火候,搅拌,气味,视觉,这些都不该是技术问题。只要拿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劲儿,这些还是问题吗?
说白了,还是厨师行业整体的自我保护,不乐意分享,不乐意进步,创新。现在的厨师行业,甚至独门绝技还玩单传,这还是是互联网时代吗?
但凡是厨师名师,往往都喜欢留些东西给子孙,有钱往往留不住,有一门手艺往往可以保家族一口饭吃。
那他们就没想过留点更有用的?譬如精神,理念?专业性?
你有能力每天做20锅牛肉锅贴,你能设计个系统每天做300锅吗?3000锅呢?30000锅呢?
这些都需要专业人才,去全面的改造,设计,优化,最终保证到每个顾客的嘴里,都是永远如一的好味道,而不是一味的指望每个门店的厨师技术。
而这些,恰恰是与我们的工匠精神,师徒传统完全相悖的,却又是实实在在的社会需求。
这也许正是浮躁的中国人最需要冷静下来思考的,而不是一味的自我骄傲,否则下一次咱们还是东方睡狮。
再来谈宋林案子,记者似乎一直执拗着宋林跨国并购案,发生了大量的交易,据说是花了100亿买了不值10亿的东西,其中必有猫腻。
但是你想,如果你是电信国企老总,您花了100亿买了一个02年的腾讯QQ,然后有记者在追查举报你,说你这个不值云云,你怎样的感受?
说白了,这样的国企市场化运作下去的结果,就是负责人只敢做中规中矩的操作,任何涉及并购,与外界产生资金联系的,都会被人怀疑,追查。任何有远见、胆识的领导人,说白了就是与狼共舞,稍微不小心,自己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就要归零。
用Game Theory博弈论来分析,国企有3种可能;
1.国企很牛逼,有胆略,大胆操盘,实现了国企增值。但是懂经济的都知道,哪有买卖是花10块换100块的,卖方傻么?往往都是拿着当下的10块,换未来的1000块,指不定目前还要亏10块。 既然当下要亏,你就要为此负责,撇清关系。于是大家设计了无数种审批规则,严查猫腻,结果就是压根企业之间无从信任,谈何合作? 唯一能让双方都卸下盔甲防御,能够交易的,只有女人。所以不要诧异,女人是唯一能够促进交易达成的因素。(当然了,现在好基友的因素也愈发显现)
2.国企稳步发展,接点活儿,技术升级,生产点东西,默默无闻,微博盈利,苦苦死撑,国企老总苦闷,员工混日子,大家都通过报销贪点小钱。
3.国企不行,很有可能是闭门造车的类型,浪费纳税人钱,亏损,倒闭,下岗,贱卖给私人
所以,分析下来,基本都是中下签,唯一算上签的,也因缺乏参考对象,不知道是真牛逼呢,还是相对牛逼。好比中石化赚了1000亿,又怎样?指不定换个领导人,换个欧美企业,可以赚2000亿。
结论就是,我们的国企的制度违背了我们的初衷,初心。
我们的初心是希望国有支柱性产业,可以维系国家的根本,国家的安全。
说简单的,当私企试图利用垄断地位囤积居奇的时候,国企可以开仓放量,平抑市场。 但是当“蒜你狠”“姜你军”出现的时候,国家无能为力,除了装模作样的调查,打击一下部分倒霉鬼,毫无能力。事实上,逻辑思维里大量证明了,垄断过程中,只会让价格更便宜,人民反而得到更大的实惠。
当局政府只是想当然的以为,某某石油大亨万一跟我对着干,就是涨油价,我有什么办法呢?我怎么去面对人民呢?完全视而不见,当年“赖昌星”石油案子的背景,就是你只要敢以dominate strategy价格出现,那就必然会催生一个可怕的价格竞争对手。
按照咱们国企属于人民的表述,国企挣多少钱,搜刮多少钱都不为过。因为钱都属于人民呀!
但是这里有一个逻辑缺点,搜刮上来的钱,一部分变成了税收,只给了政府,并且其中又有一大部分变成了三公消费,真正变回来给人民的,变少了!
好比两个人在玩倒水,两个碗倒水,互相倒,看似水跑来跑去,都在两个碗里;但是倒水过程中,有一些漏掉了,人民其实亏了。
当然这些是不是意味着国企就该一棒子打死呢?以及怎么划分?这些我觉得已经超越我等无名之辈的思考能力范畴。
我倒是觉得国家压根不应该有税收,政府的工资直接印钱好了,把压力转化到通货膨胀上,既可以撤职所有税收公务人员,降低成本,又能实现公平平摊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