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n
虎丘湿地公园四次行
在 Copilot 团队工作了一年,大抵是老板也意识到我们卷上了天、累坏了,破天荒地给我们放了一个 4 月 25 日的 recharge day。我们国内老板也顺势在 27 号给放了个假。
国内团队适时地给我们整了一个虎丘湿地皮划艇活动。
这地方我已经来了四次了。
第一次来,旁边有一个高大又显得另类的教堂,高耸的十字架,一眼就能认出来。不过印象最深的是,公园门口停车场满了,掉头沿路没找到停车位,只得又驶回了高架立交,绕了好大一圈才兜回来。期间媳妇没少埋怨我,明明可以违章停一下,非要找个好位置,结果找着找着就走回了高架入口。我当时的 argument 就是交警会贴条,虽然也是胡扯现编的,但气场必须要在。下车后,两个人还有点在气头上,她走在我前面几米,我紧跟着,心里忐忑,不知道这次会怎么收场。这时候闭嘴不说话,往往是最安全的策略。一路上都没顾得认真看教堂。
进入公园正门后,顺着人流往前走,渐渐走到了一大片湿地,修整平坦的步行道,河边有一大片花儿小草,杨柳在河边摇曳。媳妇看到这片美景,气头消了大半,转过头来笑着对我说要吃雪糕,只得又转回公园门口买雪糕。
两个人在湿地公园里兜兜转转,心情也放松惬意了不少。苏州公园的美,跟厦门不同。厦门是多姿多彩的,花儿绽放着五颜六色。记得五缘湾湿地,有海,有花儿,有红色的木桥,天空是蓝的,带着点深紫。而苏州则是一色的绿——杨柳绿、松树绿,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绿。春秋时节,绿也略有不同:浅绿、深绿、黄绿。但本质一样,就是绿色。
那时候刚来苏州不久,有一股探地图的冲动,从园区硬腿子跑过来。
这地方确实有点远,我大哥家就在高新区这里。虽然是大哥家,因为上一代兄弟关系,我们这一辈走动不多,属于过年打个招呼,平时各过各的那种。小时候还经常打架,扭打在床上。印象里大哥总是力大我几成,我扭打不过,只能认怂。现在想想,那些事很遥远,却又近在眼前。
大哥成绩不好,高考三次失利。最后一次,是住在我家备考的最后几天。当时我家在县城里,考点就在我家旁边。大哥临时搬来住。大伯嘱咐万叮咛,要好好考试。
我妈准备了鸡蛋青菜面,还买了粽子。空气里本该弥漫着紧张备考的气息,大哥却兴高采烈地跟我讲打篮球的事,说要打篮球,勾手进球贼帅。
我知道他又考不上大学了。
果然,最后也只是考了个大专。大伯吃饭时埋怨我家招待不周,爸跟大伯爆发了激烈的争吵。没动手,估计也是小时候打架吃亏,只能嘴上埋冤。
心情不好可以理解,但肉眼可见的是,城镇跟农村的见识差距拉得越来越大。
第二次来,是一年后的一个工作日。这次没有停车烦恼,吸取了上次教训,做足了停车攻略,因此顺顺利利。媳妇说,只要顺了,一切都顺。上次就是不顺,虽然她也说不出所以然,姑且算是吧。这种道家的思想,不知道她怎么又跟佛家思想融合得这么好。
这次我们手拉手跑进了旁边的教堂。
教堂一如国内其他教堂,高高的屋梁架空,空空如也。教堂里安静得能平复内心的伤痕,很想找个角落听别人祷告,睡一觉,肯定很安详。只是因为是工作日,牧师也不在,估计礼拜天才开门。我们在巨大的太阳阴影下,感受着三角形的设计美学。
这一次我们认真逛了公园,走了接近 5 公里,回家后疲劳得躺了许久都不想说话。
第三次来,是团队活动,参加义工社会捡拾垃圾的活动。公司很大方,你捐多少,公司配捐多少。你也可以捐个人时间参加活动,公司也会配捐。
因为有了活动,还有点参与奉献社会的自豪感。但我还是偷懒摸鱼了。我的办法是排在队伍最后,前面的人捡了,后面就无垃圾可捡,偷懒得心安理得。
大家三五成群地四散捡拾垃圾。
90 后为主的团队,跟 80 后有不少不同。首先是人与人的边界感很强,隐私话题一概不要聊。比如:谈对象了吗?家住哪?身高长相?统统别提。偶尔听闻其他组有管理层说了不该说的话,被 report it now,搞到下台。
因此跟团队交流要格外小心,选择好话题。
我偷懒的另一招,就是少说话。哪怕安静到尴尬,也好过说错话。只要脸皮够厚,就可以熬过去。久而久之,团队也习惯了我这样。
这也带来一个后果:整组看着都像 i 人。这时候,团队当然喜欢有 e 人来组里打招呼,他们开口总是好话题,大家话茬一开一茬接一茬,热闹得很。
走到半路,开始下沥沥小雨。团队开始边躲雨边走,这又带来新的选择——我跟谁一波呢?
跟下属走?老熟人了,没太多新话题。跟其他组的?又不熟。跟女生单独走太近?更加不妥。
于是我快快慢慢,每个小组都打个照面,听一会他们聊啥,偶尔插两句,不深聊,只了解事实。
也有人主动凑过来,打探领导的新闻,比如公司未来前景、股票趋势、中美贸易战之类。他们多半是带点上进心,渴望机会的人。我倒不反感,只是毕竟不是一个组,能给出的升职加薪建议少之又少。
细雨中的湿地公园,尤显江南水乡意境。池塘荷叶上积满了雨珠,偶遇一些专业摄影师,穿着防雨冲锋衣,长长的炮筒相机,静静地守着,一按快门,画面里的鸟儿活灵活现。
这次来湿地公园,来苏州已经四年多了。
这些年,也许真是岁数到了,经历太多了。记得去年做肠胃镜前,内心忐忑,有那么一刻觉得,死亡或许是种解脱。
也没有什么抑郁,就是单纯觉得,人总有一死,该来就来吧。曾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魄力,最后也瘫倒在沙滩上,怂成一滩烂泥。
在如今的工作强度下,每天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,少得可怜。早上要跟美国开会,到单位抢不到车位还得停大老远;白天要安排国内同事的工作;晚上要陪孩子辅导作业。好不容易作业辅导完,还得洗碗收拾、做家务。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,只有 11 点以后那一小时。熬到 12 点,又太累了。
两个人带孩子太累,让爸妈介入,又太不自由。
而更令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的是——以我现在的收入水平,公司提供的灵活工作时间,放在整个大环境中,这绝对算是高收入、知识型群体了。可是我却在抱怨,这真的是有点“凡尔赛”了。内心的挣扎和疲惫,是真的。
有时候我会回头想,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奋斗?是不是就成了那一批80后注定被消耗的“消耗品”?沉重的房贷要背,尤其是那种高位接盘的房贷,我有时感觉,好像把自己的青春交给了前一个房主,甚至可以说是国家牺牲了我们这一代人。
再回过头想想,人生真的是跌宕起伏,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。前三年,公司的项目都是金主出钱,我们踏实干活。没有裁员,没有卷,大家的关系也还算和谐。现在,我们干的是Copilot,目标是做世界第一,前面有ChatGPT,后面还有豆包、Kimi、百度等各路玩家,要想征服这些对手,肯定要做到顶尖,然而这么庞大的团队要向前推动,哪有那么容易?
干得好,好像是理所当然。干得不好,就得挨点名。
“好”到底算“好”吗?什么叫“好”?
这时,你才意识到,“好”的定义,其实是老板定的,是老板的老板定的,是老板老板的老板定的。而我们,在这个过程中,最终不过是棋子而已。
最近看了本书,《夜晚的潜水艇》,书里提到,中年人的心态逐渐发生变化。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挫折,逐渐学会放下雄心壮志,接受平庸的自我,接受这个世界。你不再非得去争个对错,存在本身就是合理。
我已经到了人生的这个阶段,如果现在你觉得开心、事业有成、家庭美满,那就珍惜这一刻,记下来在心里。或许,这将是未来最好的回忆。我已经开始明白,现在的机会来之不易,明白中国改革开放这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,并不完全是因为我个人的努力,而是因为我们站在了时代的浪潮上,才走到了今天的人生高度。
谁能知道未来中美关系的剧变会带来怎样的变化?会不会进入新冷战30年?人生又能有几个30年?
这份工作机会还能维持多久?如果服务贸易真的狠下心来,那些国货之光——Deepseek、宇树科技,能招到多少人才?听说他们只招清华北大的,呵呵,指不定又要卷成天了。普通人是不是就活不下去了?难道普通人就不能有贡献了?两国之间各有各的问题,搞不懂为什么我们总要被“国家”的框架所束缚。
我们看新闻,看到美国媒体在报道中美贸易战,讽刺自己总统,感觉好像一口气终于能出去了,扬扬我国威。可问题是,我们的工作机会到底在哪儿?这才是更显著的问题。更不用提人家的言论自由了。
今天的蓝天、绿地、五彩斑斓的花朵和暖阳,照在身上真的是太惬意了。旅游小巴上蛙声一片,好美啊,真漂亮,真幸福。年轻的姑娘们在讨论着五月份怎样凑十天假期,想请假一起去玩皮划艇,打水仗,认识新同事,真是心情大好,真是自在。
好久没写点什么了,就这样潦草地写下这些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