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n
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新星
最近我在考虑让孩子出国留学,还是走国内路线的时候,发现其实国内的培养体系不仅能避免高额的异地生活开销,更重要的是在价值观的培养上,更适应这个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。
其实很多年前,大概在2015年的时候,我就动过直接移民的念头。那时遇到一个境遇相似的同事,攀谈起来,发现他虽然家庭生活并不幸福,但写代码却很开心。工作上也有回报,于是他一个人带着孩子艰难地移民了,公司也帮他办了L1绿卡。我很佩服他的勇气——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,肯定很艰难。虽然他社交不多,却总是能直入核心话题。我问他以后打算怎么办?他甩了甩头发,笑着说:“凉办。”后来从朋友圈略有耳闻,他过得也挺好的。
我们中国人讲“成家立业”,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如果家庭不幸福,人是很难立业的。当然,现代生活选择很多,也有人一个人立业,或者谈个对象就立业,那种不结婚但生活也不错的状态。也许这种情况需要放在长时间维度里去看:回顾人的一生,有一个坚实的家庭后盾,事业才无后顾之忧。至少古人说得好,如果一个人精神不快乐,是难以专注于事业并取得成功的,这个道理简单几句话就讲清楚了。
成长在中国,其实是非常独特的体验,有好也有坏。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生活,都会很不一样,几乎没有可比性。
这种独特性在于:我们这个民族刚从百年屈辱中站起来,大家都在拼命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,国家也从过去的意识形态斗争,进化到如今的精细化运营和管理,有挑战也有机会。
好在整个国家的人都在奋发图强,努力改变自己,改变国家的命运。这种冥冥中的内心呼喊与回应,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。
我从农村走出来,在城市中靠着努力争取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。我还记得98年世界杯主题曲里,一个黑人唱着“Do you mind if I play”,大概意思是他加入了西方的社会舞台,去踢球、享受快乐并赢得比赛。那个时候,一个小小的种子就在我心中种下了。虽然最终没有驰骋球场,但我走遍了很多地方,见识过不少世界级的软件开发团队,也算是用自己的方式,加入了世界合作的洪流。希望的种子,就是这样给人一个愿景,然后悄悄等待它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。
我们这个民族有着璀璨而悠久的文化,许多富有历史教训的词汇在西方是没有的,比如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。几千年的经验摆在眼前,在如今中美竞争激烈的历史背景下,尤其值得我们回顾老祖宗的智慧。只要稍有观察就能看出:美国这一代人在走下坡路,而中国这一代人则更有骨气、有精气神,正在崛起的新力量,并不比他们差。
如果美国继续保持开放,吸引全球人才来追逐“美国梦”,也许还能维持住优势。但如果走向封闭,那么走下坡路的可能性也非常大。
江苏城市联赛搞出了全球第一大联赛的气势,一下子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。原来只要组织得当,没有假球、没有乱象,大家还是很有参与热情的。我们这些在苏州工作的年轻人,怎能不为家乡感到自豪?而组织者们,是否也跟我一样是80后?默默地在背后改写着传统,开启着新玩法?这让我非常期待。
毕竟,老一代退下去了,新一代站起来了。
作为80后一代,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到很多烂片,尤其是那些刻意搞笑的俗套剧情。我妈看得哈哈大笑,什么婆媳矛盾一看就知道是演的。如今我开始看到越来越多有深度、有内涵的视频和电影。
很多曾被西方垄断的技术,现在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逐步突破,并寻找更好的选择。虽然芯片和操作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,但已经可以看见希望。
我常常觉得,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。过去我们被技术垄断压制,如今我们前辈在生产线上辛苦赚来的钱,正在变成技术、实力和基础设施。
最近被推荐去听了周深的《光亮》,听了很多遍。那种“几千年一刹那,轮回路转”的表达,正是中文的擅长之处。这也许解释了,很多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才子佳人,最终评价“还是中国好”,文化底蕴深厚,很多年前就已经了不起。因为在英语语境中,他们终究还是被划分为某种族群。哪怕在美国获得了技术领域的高度成就,回国后会更native,更被认可。既然能带着美国的头衔回来,何乐而不为呢?精英们总有更多选择。
但国内也并非没有危机。一代人努力换来的房产财富缩水,意味着他们的劳动成果正在被消耗。那么是谁赚走了这些财富?显而易见,是那些早期炒房族、体制内隐形炒房团体,甚至是贪污者。他们在高点卖掉房产,办了外国国籍,子女也转移出国,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和房奴的债务。每当想到这些出卖民族利益、捞完就走的权贵阶层,我就会想到红色革命中“诛九族”的做法。但酷刑显然不是解决方案,真正的问题在于制度设计太粗糙——应改进它,而非推翻它。否则就会像Elon Musk创建“美国党”一样显得可笑。世界充满争议,动不动掀桌子,并不是一个好伙伴应有的姿态。
在中国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:随便逛一个论坛,虽然话题受管控,但评论区却藏不住全国人民的嘴,总有“漏网之鱼”。在这里你能看到真实的观点梯度,跟那漫长的鄙视链类似。你会发现贪污也分三六九等。那么问题来了,我们该用意图来评判,还是用实际影响?比如一个铁路大佬主导几万亿项目,却私下贪了几十万。这算贪污吗?他也许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,却也搞办公室恋情,甚至干预下属婚姻。你说把他搞下去换一个不懂行的新人,真的划算吗?有些人勤勤恳恳几十年,贪了十几万却被判30年;有的人贪几亿却能缓刑。这公平吗?在中国,“公平”尤其难,因为人多、情况复杂。
但我们还是要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。
我一直想总结一些基本原则。
比如人与人的互动有千万种形式,但核心无外乎几点:
首先,人有自己的意愿,也有行为的自由,这些可以影响自己、自然或社会。但前提是——不能违背他人意愿去触碰对方身体。哪怕是握手,也要对方愿意,更不用说亲密行为。
比如你是同性恋,喜欢什么都可以,只要双方同意,且合法。但中国的道德体系目前并不完全接受这样的自由。在组织内,出轨甚至会被视为违纪。组织还没准备好面对每个人完全自由的选择。
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模糊地带:组织内的领导是否可以凭借公权力光环影响他人,从而发生所谓的“权色交易”?这种模糊的定义,让人难以判断是自由恋爱,还是滥用权力。
更复杂的是言语自由的问题。你可以自由地思考,但表达的自由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尺度。比如,你能随便说“同桌是傻逼”吗?对方显然会感到冒犯。江浙沪人可能会和你辩论,东北人也许直接动手。不冒犯他人可能是大多数人认同的社交底线,但如果你只是觉得对方“很土”,这种表达是客观描述还是冒犯?私下和小群体说,算冒犯吗?这些逐渐形成了分化。
更不用说政治经济表达了。比如台湾人说“中国人吃不起茶叶蛋”,这其实是偏见,也算是冒犯了一个群体。再比如有人说“石油是取之不尽的”,可能会影响环保理念。又比如女权主义提出“领导岗位女性要占50%”,这是合理的要求还是另一种偏见?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。
我只是单纯地希望,世界能变得更好。但世界的走向,不会完全按照我想要的轨迹前进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一代人,虽然经历了无数磨难,终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。
We shall do something to invent the history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