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谈交友社交产品类设计

如果说以结婚为目的的交友才不是耍流氓,那么偏偏有很多人需要一种耍流氓的产品来满足需求。 那么这样的产品,往往都有那些需求呢? 缘分 没有互联网的时候,耍流氓靠的是眼神,情书,机缘巧合。那时候人保守,妹子骚也不好意思说出来,要么忍要么滚,大部分都忍下来变成了怨妇,把感情寄托于下一代的成长。 从QQ第一代开始,随机刷一批人,管这个叫缘分,加为好友就开始慢慢培养感情,然后继而见面开房。后来的微信摇一摇,都满足了随机的特征。人是有一种相信这种缘分的,人是害怕主动找上门的,怕找事儿的。“随机=缘分”这一特性利用的很好。 2.私密性与安全感 但是随着QQ软件发展,渐渐的沦为主流沟通工具,谈恋爱反而不是主流方式了。这时候互联网渐渐发展火爆,各种论坛遍地开花,交友群继而诞生,可是群交友,总是不好意思嗒,中国人害羞,做啥都遮遮掩掩,哪敢光明正大的到群里约炮?不怕是公共汽车么?强调人的类别,很重要,人最怕跑到一群不知根知底的里面,生怕会出事。安全感很重要。 渐渐的微信为代表的LBS应用开始火爆,手机的GPS属性,更容易把附近的都想约会的人联系到了一起。刚开始还非常火爆,渐渐的微信又沦为工具了。因为渐渐的,人不敢摇一摇,不敢查看附近的人,因为万一遇到熟人怎么办?所以私密性也非常重要,必须不能有太多熟人。所以大家要好好重新考虑一下微博、微信第三方登录的必要性哦。 3.满足彼此的幻想 SNS类校内、开心网发展火爆,抓住了学生的属性,纯情、激情、不负责任、不计代价是主要特征,网站私信交友成为了主要途径,谁不喜欢单纯的大学生漂亮妹子呢?所以,我是不看好校内改名人人的。因为完全背离了大学生妹纸的特征嘛! 与此相比,很多产品都或多或少的满足了意淫幻想。譬如汽车之家的“我的媳妇是车模”满足了人妻的幻想,一些车友会满足了对身份的崇拜,一些法语学习会满足了对浪漫异国的憧憬,等等,不一一举例了,在美国有些异地旅游交友好像也是蛮刺激的社区哦! 4.避开性别配比失调 俄罗斯很有名的Chatroulette视频聊天网站,国内也有类似的文字的,视频的,基本都是每个人看几秒就挂了,遇到男的一半都在撸,女的基本都在发春。这网站很火爆,但是有一个问题,就是男人太多。国内这个类型的网站同样有这个问题。 这些产品,都是男人太多,女人太少。产品设计本来就不怎么讨女人喜欢,再加上女性人数少,还有这么多男性围着骚扰,最后就走向了全是男的在撸,女人就成了凤毛麟角了。 我觉得在这一点上,酒吧是成功的典范。从来没人发现酒吧男女比例失调。 因为他们做到了男100,女免费的收费模式。在线的完全也可以这么做到,譬如mailbox的排队制,或者VIP插队制,或者56视频的撒花制,或者QQ游戏平台的VIP入场,这也是一个商业模式哦! 5.拿捏住外貌协会 我们都知道看照片选人,大部分人只跟美女聊天,不喜欢跟丑女多聊几句。实际上,大家都结婚了,丑女也嫁掉了。这是为什么?那就是感情有了投入之后,母猪也在那个人心中成了女神。 所以直接开门见山的就给对方看照片,结果就跟会所挑小姐一样,丑女没人要,美女大家围着抢。这个产品的活跃度就只剩下了1%的女神和99%的屌丝围捧,其他人选择了默默离开。这个可以参考陌陌的产品感受。 与外貌协会的只看照片挑人,实际上人与人的感受远超过了视觉,有声音,味道,触感,以及很私密的。。我就不说了^_^!直接上来就挑人照片,显然是不对的。现在有个比邻这类APP,也不错,直接打语音的电话给随机的陌生人,很不错。他们有个奇特的属性,声音,这个东西是可以带来想象空间的,视频却很实在。如果实实在在的约炮,99%会看了对方后,想再换个人再说吧,这个看不顺眼,但是语音却会实实在在留住人。如果对方声音跟林志玲一样嗲,但是长相只能打个7,8分,我想你一定会留下来继续促膝长谈。 我说这些并不是说外貌不起作用,而是要留住用户,可以考虑先用其他信息产生更多粘性。 最终总结下: 说了这么多,关于交友这个恒久不变的话题,永远存在的市场,天朝社会浮躁,道德缺失,贫富悬殊,更是这个市场天然的温床。我想未来趋势一定是每个产品都有每个各自的生存空间,并且持续的发展下去。

KPI考核真的有用吗?

所谓KPI考核,大概就是流行遍大江南北,政企业都争相拥抱的考核制度。从西方引进,在国内各种公司里像传染病般流行。 KPI有用不有用,我们要先看看KPI到底是干啥。 KPI,大概就是给员工定期考核,规定好加分项,扣分项,最终累积打分,按照总分值范围来论功行赏,或者处罚。 说白了,这是一个赏罚制度。目的当然是让公司员工更加勇于创新,做好业绩,增长壮大。 但是这就涉及到2件事。 第一,规则谁来制定? 规则往往都是管理层制定。人来制定的话,就存在制定标准是否公平,是否激进。这两个是矛盾的。 公平,则是鼓励平庸,照顾大家嘛,挣钱了肯定要大家分享,打击了创新。 激进,鼓励了创新,伤了平庸的大多数,人拍屁股走人的比较多。 所有的这些KPI,最终都涉及每个员工的利益,说白了无非就工资多少,年终奖多少。既然这些都是人为制定,为嘛人不能直接一步到位谈工资,谈年终奖。难道有些“温柔”不好意思撕破脸的老板,非要老费周折通过制度赶人走?如果你是私企老板,你完全可以赶人走啊!噢,不行,有劳动法规定,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赶人走的,必须用制度、规章,符合某些规定才能合理的赶人走。这不,KPI是应对劳动法裁人限制的啊! 我也跳过很多槽,见识过很多公司,真正牛逼的人,都不怕考核,都不应对考核。真正工作同事的挫人,都是最终离开了,不管是被离职,还是主动混不下去。所以,KPI要了何用? 我们社会上,用曲线分布来描述人的话,肯定大部分的是平庸的,无非干活勤快点的,干活懒惰的,聪明的,愚笨的。曲线是平缓的,真正的牛逼的,往往不拘一格,完全的超越了常人的水准。肯定是突变。 这样的曲线怎么可能能用一个函数来表达?在未知的地方突然突变一下,然后在大部分都是平缓的。怎么合理的分配利益? 这个唯有人类可以。说白了,完全自由化的工作环境,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才是王道。 第二,规则谁来执行?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,公司本是一家人,又是裁判员,又是运动员。怎么管得好? 你看看我党,还不一样出现这个问题?就算体制内,设立单独的裁判员部门,那又如何了解细节部门的好与坏?说白了,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嘛!天朝我们天天骂的体制问题,我们大家的公司都存在呀。 那我们解决的办法无非几个,让市场竞争来筛选公司,压力直面传导到员工的身上。要么没有竞争,就是自上而下的政治学习,反思,总结问题,说白了就是习大大,毛爷爷玩的群众路线,批评与自我批评。 说白了,也论证了KPI没用。总结了半天的KPI,结果还不如直接让压力传导到员工身上实在。我就见过外包公司动态薪水的。但是外包只学了薪水的动态减少,没有动态增加。真尼玛可恨。当然,这是后话。 所以,那些依然正在执行KPI考核的公司,那些以KPI考核而谋生的裁判员,是不是觉得自己忙得都是空白,为社会平添负担呢? 趁早悬崖勒马吧!

关于IT医疗的创新、改革

要不是腾讯收购搜狗,我还不知道,百度搜索、搜狗搜索的很大一部分搜索排行收入来自于医疗。360竞争的意义也在于打掉他们的医疗。 360打掉他们的决心很不错,但是抢食的意味似乎更重。 最终他们都做了一件事情,就是从医疗行业上吸血,最终成本悉数转移给了最终的消费者,病人。 我们并不是说,做医疗信息分类,导航,介绍,名医介绍,医疗资源配备是不对的。这些似乎替病人合理的分类,快速的引导介绍,舒缓压力,提前预知了健康信息,做到了信息透明公开,但是最终他们的商业模式是向医院收钱,医药公司收费,这些成本都会最终体现在药价、门诊费、治疗费、化验费等等上面。 如何打掉他们的商业模式,把他们的手规规矩矩的束缚好,不向医疗行业伸手,不吸医疗行业的血,才是真正的医疗搜索的健康形态。 说句不好听的,90%的网上医疗就诊,都是杞人忧天。 举个例子,有个人肚子疼,到网上求医问药怎么办?那你觉得医生没见着你人,知道你说的哪儿疼吗?你说的肚子确定是肚子区域?不是胃疼?不是十二指肠?不是肝脏?肾脏?不是阑尾? 但是医生一旦回复,据说还是收费的,病人就病急乱投医了。于是买药,乖乖的被恐吓的去医院检查,各种抽血化验。最终,原来只是肚子里响了一会儿气,吃了大蒜可能性较大。 医院的模式,也是以“免责”为最终设计原则。DR.HOUSE中的诊断dignose本是非常复杂的过程,应该众人诊疗,分析、推断的过程,分析病人的生活习惯造成的问题,从生活习惯上改变连锁反应,继而切断病人得病的途径、机理。实际上呢,却是各种免责推断,譬如肚子疼,为了防止是阑尾,他们选择了拍片,选择了验血。就算各种测试都做了,还是无法确诊,只能“疑似”什么症状。采用边治疗,边看治疗效果来作进一步诊断。 那我就要问了,既然你做了测试也不确定,何必让病人掏钱做测试。人家为什么可以做到,简单问答后,就敢于先治疗,再推断。敢于把病人当作一个复杂体,并不是需要拆散了这个复杂体,精确到零件的症状后才能治疗,实际上直接治疗,通过疗效,就可以排除一大部分病因。先简单dignose,直接treatment,最终analyse。而我们的医生,却没有这个“敢于”,没有胆量,魄力,选择了让病人不断的pay , pay , pay,最终还是不确定。 就我简单了解,很多便宜的广谱杀菌药,广谱消炎药,几乎治疗了很大一部分的病。何必让病人付出巨大的化验代价呢? 同时,可以得出“阴谋推论”,检测才是医院的财源。机器闲着就得回收成本。病人得源源不断的来,源源不断的去检测,吃国家的医保、大病统筹,套国家的医疗支出。 而怎么让病人过来,恐吓式的宣传则最直接。就跟360电脑医生一样,丫的说你有病,你不治疗心理就不舒服。 我们再反过来想想,有必要实施网络就诊吗?患者从中除了获得恐吓,还能得到真正什么便利吗?奇怪的是,我思考了很久,居然没有得到任何益处。病人或许得到了一些知识,但是这些知识是否对症下药,很难说清楚。任何的症状,与病理,是多对多的关系,只有经过专业的医学培训,多年的实践,才能轻松驾驭。 这就好像没人会在网上讨论汽车机修工的螺丝原理一样,因为就算是你的汽车,你也不用去关心他的内部结构,总之汽修工可以替你修好,你只管给钱。 我们建立医疗网站,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太在乎自己的命,自己的身体,远超过任何一切。强大的需求导致,出现这些网站。但是他们的设计,他们的作品,都与本质背道而驰。他们只是给人类可怜的命运添乱,让那些根本不具备辨识能力的人,接触了一大堆术语,最终结果是,居然还是他们埋单了。 网络就诊,或许更适合让医生与医生之间沟通,明确的依照各自的医技,沟通,探讨机理。 相反,我倒是觉得国家出面建立个人在线终身病历档案,个人习惯,生活状态,远比这些零星的诊断好。譬如一个人在某个医院做出了某某诊疗,治不好,想换个医院看看。或许他正在经历了某个疗程测试阶段,如果没有联网的了解,很可能下一个医院做出一样的第一阶段诊疗,导致延误时机。现在其实香港也已经出现了官方的电子病历互联计划,未来的趋势绝对不是一家企业独大,而是官方定制比较好。而官方制定,更适合让W3C类似角色的组织来参加,而不是让领导一拍脑子自己干,或者干脆外包给利益集团充当起喉舌。最好再来点儿什么OPEN SDK就更好了。 我一直都觉得,如果你拿到一个人的终身的参数、历史,推断这个人将来会在某些方面出问题都是必然,从而对症下药的推荐一些生活习惯、优异的规避措施,可以节省国家非常多的资源。 总之,最根本的是要官方组织起来医疗行业,让他们发声,督促他们创新、协作、规避利益插手,而不是让百度、搜狗、360这样的搜索企业,搀和其中,吸血其中,还让最终病人埋单,造成不敢生病,生病不敢救治,越病越穷,越穷越病的恶性循环。

信息是越全面公开越好吗?

三国杀中有个托管的状态,告示了玩家某些人不在PC前,托管了。当然,这也不是他们首创,是QQ游戏首个大规模应用的产物。 本是不错的功能,实现了很酷的实时性的效果,但是却起到了反作用。 玩家会默认优先落井下石的先杀托管状态的玩家。这让跟“托管”同样身份的人,处在了很不利的位置,引起了极大的不公平和混乱。 再次反思一下,其实我们发现,90%的托管只是10几秒的离开。本不该被其他玩家知道,因为其他玩家就可以默认这段时间他在与不在都不会影响。但是“托管”毁了这一切,这让其他玩家不得不优先考虑杀托管的玩家。 我们重新思考一下,是不是把所有信息都得告诉用户呢? 网络卡了需要说吗?暂时性离线需要说吗?服务器在线游戏人数很低需要说吗?机房维护得怎样需要说吗?程序猿在改什么BUG需要说么?党内的某些内部矛盾有必要放在公共台面上说么? 我们会惊讶的发现,我们人为的为人类信息沟通创造了很多垃圾信息,并不是所有的都得告诉用户。 所以,界定的这个信息是否有意义,对设计师来说很重要。当然,设计泛指各种设计。 类似于内容为王,形式为辅。

第一篇github博客

今天正式下决心搬家! 因为这个博客永久免费,git更新上传备份,可以随时搬家带走,穷屌丝逼急了,什么丧心病狂的事儿都干得出来! 于是苦学了2天html界面,终于失败了。 老老实实的用系统自带的博客功能,神马CSS/JS还是放弃吧。 那些大侠们,他们一定时间是专业前端,iOS一定没我熟悉。。。5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