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宅男狂想曲

电视上正在播放着奉化倒塌的问题追究问题。作为一个iOS程序员,我觉得这个真的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。 iOS程序员关于内存分配,有一句金口令,就是“谁使用,谁负责;谁分配,谁销毁”,责任必须落实到人。 如果拿准了这个万能定律,再来看看报道中的一些看似合理的自我解释,就显得轻而易举了。 1楼的住户,把部分承重墙打得千疮百孔,他们的托辞是:“政府应该起到监管作用,应该主动告知我不能这么干“。这样的结果就是政府压根没法监管,住户心安理得的随便拆。 如果换个思路,谁拆了,谁负责。那就不存在问题了,政府完全可以懒政,交给住户自己考虑能不能,以及责任自负。 当年的开发商总经理说,“有生产检查站,他们负责监督,要不然交了钱干啥咧,我是总经理总不能到工地看着吧?” 这句话就更有玩味了,政府设计监督制度,说白了就是KVO观察者模式。Key,value变化了,Observer主动收到通知。 这模式就存在一个问题,observer是被动接受通知,他可能不通知你出问题,也可能拿个假数据来糊弄你。瞧,狡诈的老板把责任全赖给了Observer,自己全然不管。 这样的模式在食品生产、药品监管上,也是被人诟病,政府如果试图做好Observer,那就是只能拼命轮询遍历,每个产品翻箱倒柜查个干净,但是那样效率又成了问题,抽查轮询谁,又会影响公平性。 政府最需要的做得,就是建立规则,厘定每一个细分责任。譬如责任开发商全包,开发商如果感觉自己付了大钱,结果建设公司没有交付足够质量的房子,可以继续追责建设公司啊。继而责任依次划分落实到农民工队伍的每个小组的工作管理上,每一块墙用多少水泥,几块砖头,这些都有明确的指导数据。只要管理得当,这些都不会出错。 电视上就出现过责任理不清的情况,质量检测公司说自己只负责检测,不负责提供加固建议;安监办则一方面推脱专业能力不足,一方面说责任在街道,还有部分责任在住建局。 这就出现了有意思的一幕,也就是说,每当一个事件发生,涉及到交叉部门处理时,政府内部部门,以及政企业都必须用集体通知的形式也就是Notification的方式去群发广播。 譬如房子涉及水电,监理,电信,等等,都需要跨部门通知、审批,都是群发。关键这群发,都是实打实的纸质办公,跑部门跑腿子不说,流程交叉,可能政府内部熟悉这个流程都不见得,足见低效低能。 这就说明当时政府的权力责任部门分配设计也出现了较大的错误。跟我们软件设计也高度相似,一个功能模块,往往是解决实际需求而成立的模块代码。但是随着功能越来越多,就需要优化模块,分割为更多的模块,让每个模块各司其职,形成闭环。 政府在这方面,显然做不到软件般的快速迭代,组建部门,拆散部门。那么工作小组则是一个不错的方式,譬如成立为开发商服务的一套班子,各班人马的精英,专业干好一个活儿,然后慢慢分解成一个个部门的任务来协作。 再回过来看,纯粹的谁创造,谁负责的原则对不对呢?还不够。如果只是追责任,那么责任人往往就是一个天生不怕死,不要命的,但是其他人都遭殃了,还无法索赔。 那么还有什么办法呢?那就是自由市场经济环境,只有开放的房地产市场竞争,才能带来房产质量的提高,低质量的房产开发商就不会得到青睐,高品质的开发商随便造个房子都能收到足够的回报。 这有点类似苹果的APP STORE竞争,开放自由的高品质竞争环境,催生了一大批的优质APP,他们的开发商也都得到了回报。而安卓APP市场则因为不保护优质APP开发商,纵容抄袭、复制,导致市场上的APP良莠不齐。 如果政府老是不管好自己的手,各种权力寻租,就必然会破坏了自由竞争,导致了中国一个典型的特色,就是每个城市的当地的开发商完全不怕外来房地产巨鳄。譬如南京的苏宁房子,开发的那么烂,物业管理这么糟糕,但是他们依然能拿到核心地块,他们依然卖的不错。而万科则只能拿一些高铁旁,半山边的地区偏差的地块开发。 当然了,软件业也存在这样的特色国情。那就是BAT各种自我感觉良好,放着facebook,youtube,twitter 404访问,自我感觉很良好的说,我们很牛逼,如何如何。 好吧,回归另外一个话题,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2,正在热播,各种人文情怀洋溢着。 几乎每个美食节目,都会说,食材来之不易,新鲜美味且地区性独有,厨师掌勺技艺多么难以琢磨,天时地利人和的催化天然般鬼斧神工。 我想说些不和谐的声音了。 那就是我们中华有这么多好吃的美味,他们居然都没有一家成为肯德基一样的世界性企业。为什么? 诚然,他们的中华老字号传统店,依然保持着永远的美味,但是为什么非要到特定的店才能吃到?多开几家店很难么? 记得知乎上曾经反思过“空肥皂盒与生产线的问题”,中国人自鸣得意的用电风扇解决了,而德国人傻乎乎的用计算机测重,计算,设计了一大堆东西。 今天把肥皂盒换了,变成车轮,你还能用电风扇吹吗?德国人的模块轻易的换了个参数,继续保持工作。 这就不得不说咱们美食行业企业家门,无法做到专业性,规模性。人家KFC那么多的食品研发人员,技术科研力量在研究怎么吃又划算,又好吃,还能兼顾经济效益。...

也谈匿名社交

近来秘密带来的匿名社交,引爆了投资圈,科技界,正好因为自己也在从事着类似的行业,作为业内同行也来发表几句自己的见解。 ###首先先复习个基本概念,信息是什么?网络上定义很多,信息有三要素,信息生产者,信息传输方式,信息接收者。 ###信息的本质在于变化。如果没有变化,那这就是复制,没有意义。 ###信息的价值在于回馈,形成闭环;如果一个人天天JJWW,没人评论,没有人反馈,那么这个信息的价值就很低;相反文章出轨简单几个字引发了连锁反应,那么这个信息价值就很高。 有了这个基本概念,再来回溯看看互联网匿名历史就简单明了了。 其实互联网开始流行的时候,就是实在的匿名网络。大家都是随便弄个酷炫叼的昵称,譬如“采姑娘的小蘑菇”,就开始玩互联网了。那时候的猫扑、天涯,各种爆料,各种负能量聚集地,各种假新闻歪理邪说,各种网络冷暴力。 简单的描述,就是信息的生产者被屏蔽了,但是信息依然有效,本质内容也是有的,价值在于回馈,譬如纪委经查证,雷政富贪官如何如何。 ###这样的规则有2点不妥,一是真假难辨,结果变成了谁的噪声最大谁就能吸引眼球,二是网络冷暴力被势力操控后,的确可能误伤普通群众。 于是实名制社交网络呼之欲出,同时技术监管手段也做到了IP追踪来源,现在还到论坛爆料,匿名已经名存实亡了,随便说几句反动言论,警察就要上门请你注意点了。 实名制社交网络有诸多好处,从目前看来,基本都是这样的模型: 信息生产者一键投放到信息订阅接收者,譬如QZONE更新,FACEBOOK状态变化等等,全部是基于“关注follow”的概念。 ###同时实名制意味着低噪声,低俗内容都消失了,留下来的都是正能量,心灵鸡汤,或者是炫富得瑟,社交卖东西,总之负能量的都没法说。谁也不会告诉亲友们,自己原谅了老公偷情吧? 但是熟知人性的都知道,12个星座,各种性格,谁也无法一直忍受着你天天炫富得瑟,或者看朋友说的些不想看的吧,总之实名制的调调咱看累了!于是,互动活跃度降低。微博只留下了大V在说,微信朋友圈都是各种转帖,无回复。 还记得刚说信息的价值在于闭环,在于反馈么?如果大伙儿都不评论转发,那么这就是没有价值的信息。 实名制社交网络的副作用就是,信息生产者的受众往往很局限,没法传出去给更多人看到。玩来玩去,就这么几百个的朋友,渴望出现文章那样的几百万转发简直就是痴人说梦。 那么再来讨论秘密,secret,whisper匿名社交APP的时候,就轻松从容的多。 secret秘密主打性、伦理内容,whisper也一样。区别是,whisper从技术手段把字PS到图上,防各种GOV监管,网络抓捕。所以,秘密只能聊性,而whisper可以聊反政府。 我不想否认热门的那些话题都很诱人,节操碎了一地,火爆程度一味的指责说都是托儿也不靠谱。 但是我就想冷静的思考一下,假设这个APP想在这一方面有所建树,让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些moment,很需要这样的信息的时候都想到这个秘密APP,那么他可以用来来获取什么感受呢? 快感?我想不如一些专业草榴社区网站的写手专业,软文估计还不够意思。 认同感?这样节操碎了一地的APP的人群,你指望他站出来说出富有正义感的声音,我看恐怕不是。譬如某女说跟很多男人嘿咻后有罪恶感,很多网友选择了直接问她要微信号。 偷窥感?如果说这也叫偷窥,那么这个信息的本身的主谓宾三要素就不全,谁,长啥样,啥职位,干了啥事儿,在哪儿,受害人是谁,等等,全尼玛“他,她,它”,这有什么意思? 举报黑幕?我对此持怀疑意见,举报政府有纪委举报信,有记者,有媒体;举报企业,往往要遭受竞争对手怀疑;最重要的,举报平台是自由公平的吗?我发句秘密,一定能上头条吗?怎么审核?如何处理与监管之间的关系? ###总的来说,秘密这一类APP匿名相对于实名制的好处,似乎都是阴暗负能量,而且还信息不全。不仅没占到实名制社交网络的好处,还没讨到曾经的猫扑匿名时代政府不监管的红利甜头。 对于投资界对这样的APP的热情,我只能说,你们能复习一下信息的三要素、本质、价值吗? 还是期待我们再一次颠覆世界吧!

Fucked up life

###计算机的神奇之处,就是电子数据是可复制,可传输多份的。 过去皮影戏,表演者的一次表演覆盖受众最多几百个;自从可以复制后,皮影戏再也不需要演几百场,一场就可以拿到数倍于之前的观众和回报。 这项科技带来的巨大的改变,就是数据的复制、传输,廉价到近乎零的状态。从此再也不需要数据传输的工种,人类的工种直接转化到数据的制作上了。 这样带来一个问题,从前2个地方的皮影戏表演者都过着各自的悠闲的艺术生活,互相不干涉,市场处于区域垄断的状态中。但是互联网来了,他们被迫拉到了一个市场舞台上竞争。 他们之间总有人会处于劣势,于是其中一些人丢了工作饭碗。 互联网科技革命,已经越来越显著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,但是也显著的带来了很多问题。 首先,人才的竞争从未如此白热化,或者说直白一些,社会不需要那么多人才了,不再需要二流、三流的人才了。 因为一流人才的工作成就,会通过某种方式固化、成为某些行业的基础,后来者继续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。而二流、三流的人才的工作,完全没有意义,他们只能打下手,他们只是一流人才的搬运工。 譬如,一个数学家证明了一个公式,那么后来者就只有使用的份,他享受不了证明这个公式的好处。大家听音乐,也只听排行榜上的,那些默默无闻的身边的小团队往往在生存线上挣扎。 一切进化的太快,以前几个世纪,几十年代才能完成的进化升级,现在是按月按周来发生变化,一个想法你错过了,你就立马与第一梯队拉开了巨大的差距。 ###这是精英的社会,愚民只需要follow就可以。 智能机器人的启用,大数据分析,带来了更多的人会下岗 工人流水线被机器人代替,大数据干掉了统计学,微信干掉了大量的通信商服务,电商把超市开到了掌上。 这些企业都有一个神奇的技能,就是让电子数据可复制,并且能复制传输到无数的用户手上。所以他们把内容的制作做到了极致。 譬如淘宝,做一个淘宝网站可能要数亿才能完成,但是这个机器一旦运转起来,就能无穷的伺候大量的客户,边际成本也会慢慢降低到合理的地步。 机器人,也是把一份数据,执行几千几万遍,并且稳定高效。 从此以后,很多人会失业,当然了,快递员和程序猿是肯定不会失业的。 ###这是让人窒息的结论,未来大量的财富会更快的向少数人集中,那些善于利用电子数据复制并distribute的功能的公司,以及他们的老总手里。 我们当然还有机会,诸如我们也努力去从事高科技行业,再学习升造自己。但是想想现在国内的现状,再对比国外的情形,真心觉得像甲午战争。我们身边很多人还浑然不觉,自我感觉良好,而我们的对手们,他们比我们更努力,我们还谈何超越? ##Sometimes feel life is fucked up. 当一个人活到了20,30,40,再远一些,50岁,他依然没到退休的时代,时代变了,你让他重新学习才能养活自己?简直要了他的命。 ##科技是为了简化释放人类的枯燥的劳动,使生活变得更好。但是我们别忘了,生活的所有开支都源于收入,如果都没有收入了,那谈何生活变得更美好呢?

机会论

##穷者恒穷,富者恒富。 这是个让人窒息的话题,也是不得不接受的社会现实。 我们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论证,80%的财富掌握在20%手中,80%的连续几代都是穷人的几率依然很高,造成感觉身边穷人几代人都穷。 我们也可以用视野来看,穷人身边的氛围洋溢着一种懒惰、自甘堕落、落伍的思想;人是模仿性很强的动物,很难从这样的氛围里突围出来。 但是我今天想说说机会在人生中的重要性。 ##机会,是穷人与富人身份转化的唯一渠道。 只要你选对了机会,并且持续选对机会,你就有华丽变身的可能;当然,选错了机会,你可能跌入悬崖深渊,永世不再翻身。 有人习惯了拒绝机会。所有找上门的机会,他都抱着一种固有成见的眼光看待,固步自封。总认为自己的小世界里的东西是最好的。 有人来者不拒,是非不分的机会中随波逐流,任人利用。 我说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吧。 我跳槽了,原本的职位就空缺下来了,好机会应该留给自己人,于是选择了内部推荐。薪水范围还算不错,至少对于介绍过来的两个小兄弟来说,应该够他们开心一阵子了。 之前,我特意大概说了在12K左右的工资范围给他们,让他们自己跟公司HR谈工资,并且特意说了,根据自身情况而定。 有一个小兄弟顺利入职了。另外一个就比较坎坷。 据说,前几轮面试都过了,直接到了面谈offer的阶段。HR看他经验略生,于是开了个最低价,10K。 他支支吾吾,不同意,觉得自己可以拿12K,为什么欺负我?于是说回去考虑考虑再说,面谈就没拿到offer回去了。 结果,三周过去了,依然没收到HR追问电话。 他开始着急,四处托关系,打听情况。结果离职的我,一打听,机会给别人了。 我想说的是,机会从来都不是公平的,唯一衡量的是你的内心。 这个机会,你能接受吗?你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?这是目前最好的机会了吗?为了这个机会,你又放弃了那些机会? 这哥们现在常怨天尤人,拿着7K的薪水,就是因为一时的贪欲泛滥,不但没拿到12K,连10K的机会都没了,更何况自己单位的状态一塌糊涂,本来就是一个坑。 ##慎重选择机会 首先,一个开放的心态是必备的。只有这样的心态,才能坦然的接受、至少是权衡这个机会,冷静的分析后,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。 机会的权衡,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。可能这里苹果好吃一点,那里冰淇淋更诱人。 #我只能奉上一句,聆听内心的抉择。

觉醒

我曾经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徒,在我认识他之前,我自认自己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。 我做事循规蹈矩,大学毕业,工作,结婚,房子,车子,生孩子,还有BOSE音响,iPhone程序猿稳定的高薪,会做饭的妻子,等等条件都满足后,我开始迷失了自己的方向。 这种场面就像《猜火车》中台词“选择生命、选择工作、选择终身职业、选择家庭、选择他妈的大电视、选择洗衣机、汽车、CD机……”,我接下来该选择什么? 下海创业浪潮还没长大,互联网机遇没像张朝阳那样逮上,移动互联网机遇又不喜欢做游戏,APP又渐渐被BAT巨头垄断。我该做什么? 从历史唯物角度来说,我注定要成为浩瀚码农,软件从业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一位。随着岁月流逝,想到这个就有淡淡的忧伤。That’s it ? 但是自己又能挣扎什么呢?从基础做起写些牛逼的库?想些比较天马流星的移动APP点子?做外包,加班加点拿命换钱? 每个人再努力,终究逃不开历史范畴啊!有什么办法呢?跳个更好的槽?文凭不行怎么办啊?面试对不上眼怎么办?加入BAT又要做螺丝钉!而且尼玛没有BAT的城市的程序员怎么办啊? 每天就这样子,在忧郁、不得志中度过,只有家庭的幸福才能聊以自慰。 这一切,戛然而止于他的面前,过去的唯物世界观瞬间轰然坍塌。 他说,“世界就像水流,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世界的顶端,是人性的需求,底端是大把的金钱。你只需要在其中占住自己的位置,就不愁吃喝了“ 这一点,我很认可。衣食住行,吃喝玩乐才是人类的本质需求,必须接地气,不玩高大上。 ”水往哪儿流,就看你在哪儿截流。当你的大坝足够牛逼,需求都能满足,水就全走你这里走。如果你满足不了,水流终究冲垮大坝,给了其他人机遇。“ ”与其在大坝的下游等水,命运掌握在上游人手里,何不自己去上游的顶端建大坝!“ ”如果没有乔布斯,世界的手机将会还是键盘控制。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,敢于横刀夺爱,敢于在诺基亚头上盖了个大坝!“ 这一刻我从未如此的觉醒!去你妈的”没有乔布斯,世界终究会有人开发出高级的触摸屏手机“狗屁历史唯物主义! 就在这一刻,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。我做出来,跟不做出来,世界就会有不同! 你的命运,被你自己的心所困。你觉得什么行,什么不行,造就了你现在的自己。 既然一切都是心所困,我何必继续循规蹈矩?!是的,这一刻,我迫不及待的想去改变世界! </embed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