诚实面对、表达自己

等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已经是中年了。 我发现中国人其实并不擅长表达情感。 当一个朋友家人去世的时候,英语会直接表达情感,”I’m sorry to hear that”,中文呢,书面语叫节哀顺变,可是口头语说什么?并没有。 中国人的回应往往是通过一系列关心的行为来表达关心,譬如啥时候去世的,去的时候痛苦吗,花了多少钱丧葬之类的。都是绕开着表达情感。 不擅长表达情感看似不大不小的问题,但是一个个汇聚的群体行为,往往汇总成了文化,就一些问题上就变成了阻力和悲剧。 譬如当丈夫忽视关心妻子的时候,妻子难受,但是中国人挺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的,往往压抑着,或是用其他行为表达着,摔碗筷或是漠视或者出轨。 如果表达情感的方式都错了,那么收到的反馈往往更加偏离初衷。譬如丈夫没有准确的领略妻子的意图,那就引起更多的不愉快。BTW,我们管丈夫的理解力叫情商。 我们为什么拼了命的提高情商呢?就是因为中国人不易于表达自己的情感。 可是真的90后,00后是愿意继续这么压抑着自己吗?我不认为。压抑个人的情感表达,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喜欢吧。 想必大家还记得重庆公交车惨案,一车人的不敢表达,冷漠最终酿成了一车人坠江悲剧结尾。 其实中国人不仅不擅长表达情感,还不擅长说真话。 鲁迅有句话叫,善意的谎言。其实大家都轻车熟路说谎了。 同学之间,问你去过节去哪儿玩?他们都说穷啊,不出去玩。这样子不嘚瑟,不得罪人,完美保持现状关系。其实转身就出去玩了。 老板问员工,你可以接受加班吗?他们说,能,没问题。其实不见得打算加班。 我们不仅说谎行云流水,而且识破谎言的技术也与时俱进。 在组织机关里,欺上瞒下,谎报灾情,统计兑水,种种行为都在表明,这个国家说谎水平之高,以至于国家如果想了解基层情况,似乎都缺乏简单有效的手段,于是派生出各种巡视组。以O(n)的复杂度在傻傻的循环。 以我国著名的GFW来说,好好的一个国家,不让访问国外的google, facebook, twitter网站,说什么国外反华言论之多,蛊惑群众,摆明了胡说八道,我用google那么多年,查计算机资料,从来没看到反华言论过。 由此可以看到,不善于表达情感,甚至不诚实面对自己,已经给一个国家带来了很大的伤害,几乎没有看到什么好处。 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度,不应该压抑情感表达,敢于表达才是常态。 因为只有敢于表达的氛围达成,才有人指出elephant in the room, 才有人不断的探索真知,而不是去辟谣和制造谣言。...

乌托邦 -- 4天工作制

一周五天工作制度似乎已经执行了有几十年。 如今执行效率参差不齐。 很多公司996,很多政府企业单位低效沟通,人浮于事。细究其原因,主要是工作是离散的,有时候高效率,有时候在晃荡让心情平复,不是每小时都是100%在工作的。当然了,这里没有提流水线上的工人。那些都该被自动化机器取代掉。主要覆盖的是脑力劳动者。 那么现在提出每周4天工作制似乎有些太过于大胆,但是这又是非常合理的一个提议。 如果每周只允许32小时上班,每天8小时,上4天,休息3天。那么会带来如下一些变化 企业被迫招聘更多的人来完成任务,社会就业参与率极大的提高,均富程度提高 也正因为上4天,企业被迫追求高效率完成任务,那些繁文缛节都可以省掉,向高效率企业转型 因为女性、男性都可以花出来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家庭,极大的提高了家庭和谐程度和子女教育水平 也因为更多的空闲时间有了,刺激了消费型经济 也闲暇时间,创业潮将继续推进社会进入下一波经济浪潮 可以想象理想的社会是,大部分公司实现了远程工作,可上班可在家,只要你把工作任务完成掉。 随时随地都可以VPN上班处理公司业务,顺便接送孩子,或是买个菜,出去走走,散步。 当然,这些措施,在中国这样的国土,什么事情都会有。从软件公司开始执行,就是不错的措施,并且评估效果 我估计BAT的等互联网企业将被迫付出更多的加班成本和免费加班制度的反弹 广大的软件公司则欢天喜地,很多低效率的公司随即倒闭,高效率的公司终于胜出。

时间与效率

最近从来如此没有真切的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。 时间,是个神奇的东西 只要你肯花时间,你可以学会一门技能,学会编程,学会工作 只要你肯花时间,你可以看美剧,学英语 只要你肯花时间,你可以陪伴家人,孩子,孩子可以培养感情学习技能,爸妈则可以多一份孝心 以前人家总说,有钱是万能的。 现在可以明确的说,有钱不见得是万能的,有时间的人,才是万能的 譬如你陪孩子的时候,你没法工作 你陪女朋友的时候,你没法学习 有很多事情,只能one thing at a time, 无法并发进行。 不同于工作,可以边写代码,边听音乐,边收邮件 那么时间对每个人都很公平,一天24小时 你可以选择激进拼命路线,但是你会掉头发,早衰,第二天犯困,身体会消耗极快 你也可以选择懒惰模式,清闲虚度光阴 那么假定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休息8小时,那么真正的问题就变成了,谁可以利用好剩余的那16个小时了。 我相信就算是特朗普,马云,也是要一日三餐,大号小号,洗澡睡觉,男欢女爱,孝顺和抚养下一代,娱乐与健身。 项目可以无穷多,如何规划使用好calendar是第一步。 简单来说,就是几部曲 排满日程 砍掉无价值的时间投入 紧凑日程,提高时间利用率,并发任务 如果你是还未排满自己的calendar,那可以止步于此 一些浪费时间的无用的app早就可以删掉,抖音,头条,知乎,那种投其所好精准大数据的app都可以删 其次有一些并发利用的时间,是完全可以做起来的 上下班开车听音乐,可以换成听新闻、听说书,听英语节目,就可以免读那么多新闻节目...

中国老板意识不到的效率

2019年,最近打算认真的谈一谈我对软件开发行业效率的理解。 小弟不才,并非高材生,也非BAT大厂出身,算是热爱编程,学习至今,从2006年学摩托罗拉编程之道,2007年学诺基亚塞班编程,到2008年依次每年学习斯坦福iPhone编程教程至今。工作也换过一些,见识倒是涨了不少。很多时候英语很重要,可以看到业界一流的技术,跟高手沟通。 嗯,跑题了,上面的意思是,哥还算是业界积极工作的一线的员工,下面谈谈作为程序员这一生的职业发展中效率的问题。 首先,继续搬出来我的老言论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1986162/answer/54512703 ,90年代程序猿之间流行的谎言忽悠了大家很多年:『程序猿这职业只能干到30岁,之后要么转行当PM,要么就要换行当了,因为代码写不过刚毕业的大学生了』 现在我已经35岁了,还在积极写代码,上面的谣言不攻自破。新来的90后程序员虽然很有干劲,但是离80后还差了好一大截子,公司的业务逻辑,知识面,肯吃苦的精神,都差了好多。总而言之,90后新生一代效率还是极低的,需要一些时间成长。 但是35岁之后的程序员生涯,在中国,是没有多少人走过这条路的,我们85后作为第一代,该走往何处? 首先看美国吧,那里大把大把的40,50的老程序员,人家可好好的。一生的乐趣就在于写那段代码,也没遇到什么困境。 但是反观国内,普遍遇到了瓶颈,这个瓶颈是什么呢? 我们仔细看看问题,软件项目如何开展? 可能一个项目经理,一个产品经理,一个研发经理,一个设计主管,带着一群下属在干活,可能分别指挥者5-20人,大的团队可能上百人,但是了不得了。 那么这些人总有个经验丰富,沟通能力强的人做中层管理,上承接老板的意志,下带动团队积极成长。 这个人,往往现在都是80后程序员在承担着。 这些人承担了很大的责任,却往往被中国领导者忽视了重要性,这是阻碍了中国的软件程序员行业继续往前发展的很大的原因。 他们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做沟通工作,传达老板的指示和要求,矫正员工的工作内容方向,保证团队凝聚力。想一想,每天花10分钟跟20个人的团队沟通一下每个人具体做什么,怎么做,可能就是3个小时。 他们也要承担很大的解决风险的责任,真正出了问题,第一时间还是找这位管理者,第一时间扑到代码上一起修bug是很容易的场景 他们往往因为熟悉,所以不做重复劳动,让下属去做。但是随着时间变化,那份代码的写法可能也在变化,他们往往错失了代码最前沿的写法。 公司的管理层部门也可能占据这位中层管理者很大的时间比例,很多大公司应该不可避免的会有专门的HR规则要走,publicity,activity,月度/季度/年度的回顾,总要写点PPT吧?调薪,年终奖发多少,总要计算,定级定岗吧? 所有的以上的责任,都慢慢导致领导者,渐渐变成职业领导者,他们成了渐渐脱离底层技术的架空中层。 于是每当公司裁员的时候,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的中层管理。 我们再回顾一下,什么人可以成为中层管理?往往是技术最好,沟通能力最强的那位。 人家好好的程序员升职加薪的路线,怎么走着走着,就成了陷阱般的职位呢? 说来说去,就是老板没意识到这位中层管理有多能干!团队效率可以好多少!脑力活动行业,永远是一个狼抵上三头羊。以至于老板一直愚蠢的觉得第一线最基层的工作最能干!联想一下某些大会,总喜欢邀请石油工人~~~ 用西方的词语来说,这就是productivity,efficiency。我们中国的老板,甚至国外的很多老板,都看不到一个中层管理的好坏多么影响团队效率! 举个简单的例子,同样是一份任务,A经理火速召集相关人员开会,甚至把大家拉倒会议室里一起搞开发,B经理慢吞吞的发邮件,安排下属自由组织干活。 A经理一周内做完了,B花了一个月,老板火急火燎的催B的下属在最后一天加班,最后员工苦不堪言的做完了。 我感觉在中国,十有八九B的团队反而得到领导的赏识,千恩万谢,好不容易做完了。而A的得力干活,往往得到领导一句感谢,并且之后这就是标配速度,不能慢过于这个。 就算A,B的情商都一样高,A做得快而且也会秀功夫,可能也无力回天,会哭会闹的娃就是容易喝到奶。 所以在中国,项目管理、技术经理这类岗位,往往做着做着,大家都想回归程序员基础员工,至少还手里握着一个核心技术生产能力呐! 这也决定了中国现在的普遍程序员晋升之路越走越窄,甚至还有回流做一线开发。我这么说,当然不是以偏概全,我相信也有不少企业重视团队人才、效率,那样的团队往往中层管理都得到了很大的重视。说个简单的笑话,软件面试,你怎么看出来一个人效率高?无解。算法解题快不代表效率高~...

当你成为领导

被升职半年后,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喊我,老板,领导,在电梯遇到平时不认识的新人,也会主动跟我打招呼,Jacob您好,然后点头致意。 平时没有过的待遇,现在恍然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,我也只是个普通人啊。这种现象在外企的我们,显得更加突出。因为真正大老板在美国呢,我只是替大老板做事,就实际上成了别人眼中的老板,略有点狐假虎威的感觉。 不过我本质上心情并没有膨胀起来,因为多享受一点权利,就多一份责任。那么多不熟悉的面孔,他们都在盼望着我给他们加薪升职吧?70,80号人的大团队,虽然不直接向我汇报,但是大家做的一个产品,显然管理起来很有挑战。 于是一番功课做完之后,发现管理一个team,其实也无非就那么回事。这里简单说几点: 首先领导者就是一个行为模范的榜样,不能迟到,工作敬业,不乱开玩笑,严谨又负责,尊重下属和领导,要从各个方面表达出来。上行下效,自然大家就跟着模仿着去做。 这一点看起来挺简单,其实我刚开始碰了不少钉子,时不时的当众开玩笑,当众较真钻牛角尖,这些行为我也慢慢改掉了。 其次,奖惩分明,要多夸一些、表扬一些好的行为,让同事们及时收到反馈,好的要多做。惩罚、批评呢,要私下进行,不能当众不给面子。让他意识到问题,自然也就改进了,甚至一些惩罚可以标榜成民主的形式,譬如迟到最多的罚请奶茶,那几百块请客费按规矩讲是违规的,但是我们也没逼着,大家都自觉羞愧了,自然有了不迟到的动力。 最后,多搞好知识分享,有诚心的分享,有干货的分享,让每个人站到舞台上去分享,让每个人都靠自己的想法,去助力于这个产品,改进他,让每个人乐于分享开发小tip,生产效率之类的,都是多多益善,于是大家都突然变得很open,很乐于分享,互相学习,形成了活跃的氛围,这样的事情,我们每周至少2次,既不会太多占据开发时间,又不是太少,显得一周才能学习一次。 那么给了一堆人,整个team怎么分工呢? 这时候就不得不说一下我心中的理想了工作方式了,那就是犹如德国工厂流水线生产一样的模式,紧紧有条,高效率大分工,每个人专注于那一下,最终整个team达到最高生产效率。大家犹如机器般,不断的滚滚洪流,迭代feature,无法阻挡。 这听起来很像资本家是不是?没错,企业运作,无非是资金投入与回报,现代化批量写代码已经成为了可能,真正的变成了资本密集式产业,投入钱,招人,拼命干就行。 投入100W,就可以得到某某功能,就能拿到市场上卖多少用户,挣回来多少钱,边际成本如何,之类的。 那么如果真正让老板的100W投入真正高效率的变成功能呢? 这就要谈一谈scrum team里的feature team了。 这是我看来至今的唯一一个可以scale的一个工作模式,每个feature team拥有将某个功能真正从上到下完全实现的能力和技能的人,大约7个左右,另有2-3个QA测试,可以保证质量。 那么很自然的ios, android, 我们特有的corelib,甚至是backend,都需要配置到每个team,他们各自为自己的计划、任务、大方向负责。 那么不可避免的,就会遇到每个feature team各自为政,每个人各造一个各自的轮子,怎么解决呢? 于是ios, android还是各竖立一个通盘考虑的领袖,作为他们直接领导,也就是矩阵式管理,部门汇报按照技能划分,但是工作内容按照功能划分scrum体系的feature team。 这么一来,既可以达到feature team的专注、准时交付,又可以保证业务开发不重复浪费资源。 我作为一个整体把控的角色,其实无非connect dots,深化改革,释放红利,把高管、领导、外界的压力直接传输给他们team...